部分華裔移民面臨生活壓力無處宣洩,日積月累導致憂鬱與焦慮等精神疾病;來自台灣的音樂治療師張文14歲隻身來美求學,善感的少女時期父母又不在身邊,也曾讓她「眼淚肚裡吞」,但所幸藉由彈琴釋放壓力,大學畢業更立志成為音樂治療師,幫更多華人擺脫精神疾病。張文任紐約展能音樂藝術中心主任,她說,當年離開台灣到紐約學音樂,住在親戚家,每當比賽壓力大、極度煩躁時無人可傾訴,又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,只能一直壓抑;後來一遍遍彈奏拉赫瑪尼諾夫-g小調序曲,把所有難過、慎怒全發洩到琴鍵和琴音裡,所有負面感受都隨之散去。張文說,這段經驗讓她明白音樂可以賦予人們安全的空間,表達憤怒、宣洩壓力、平復心情;於是從研究所開始她主修音樂治療,走上治療師之路。她表示,「人習慣隱藏情緒」,有些病患一開始會對治療師抱持敵意,自認沒有精神病,不需看醫生,這時就需音樂治療師透過樂器與病患交流,先培養患者的信任;「心跳是節奏,語調有起伏,句子為樂章,就連說話的停頓都是音樂」,音樂治療更著重交流,當人們彈奏樂器且賦予音樂情感時,身體就會跟著擺動,這時治療師可藉由病患的即興演奏判斷其情緒。曼哈頓、法拉盛近年有不少先天疾病(如自閉患者、過動兒童、語言學習障礙者等)及後天情緒控管障礙的患者,到展能中心尋求協助;張文說,患者有些情緒無法用語言表達,但音樂能打破語言限制,以律動及節奏給予大腦刺激,透過打鼓、彈奏鋼琴等方式精準表達內心情緒。但對於失智症、帕金森氏症患者,音樂存在於記憶深處;張文表示,音樂治療會引導患者說話時用雙手打拍子,「音樂中的流動感(flow)能活化大腦、有助於記憶」;她也建議一般人面臨壓力不妨把音樂隨時帶入生活,大聲唱歌聽音樂就是很好的舒壓管道,挑選喜歡的音樂、調整適合的速度、享受音樂的律動,就是最適合的音樂治療。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qobake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